更新1:后面补充了一些关于对联的科普内容 更新2:又拟了一个下联 更新3:关于无情对 这上联其实不太难对,不过要做到平仄、意义、人物都非常恰当就有点不容易。此外,上联出得也不算好,前四字仄平仄平有点别扭。 想了个下联,除一两个字的平仄有点问题,感觉总体还行—— 莫言路遥余秋雨 废名庐隐谢冰心 简单解释一下,提问者认为:上联是不要说路途太遥远遇到绵绵秋雨而感到惆怅。其实我把它理解为“不要说路途遥远只有凄风苦雨相伴”,下联是不如废掉名字结庐隐居以保持一片冰心。我这个下联把上联里的“路途遥远”和“秋雨绵绵”也变成了一种“香草美人”式的隐喻,借来指人生际遇的坎坷不得志,然后下联抒发一种较为豁达的态度。 下联三人都是中国现代作家:废名师从周作人,小说诗歌都很空灵淡然;庐隐是女作家,与萧红等人齐名,小说缠绵凄清;冰心姓谢,她就不用介绍了吧。 此下联唯独“废名”的名是平声,与言的平声对得还不整齐。有时间我再琢磨琢磨,也许能找个更合适的人出来吧。 更新:根据网友建议,我发现用“李可染”的可染基本能完美对上莫言二字,于是用近现代画家名又拟了一个下联—— 莫言路遥余秋雨 可染山月傅抱石 解释一下,这里用了李可染、关山月、傅抱石三位画家的名字。意思是:可用手中画笔点染山头的月亮,更可以(傅通复)将山石揽入怀抱。这个下联意思上不如我前面对的,但平仄和词性更恰当,除了“山月”与“路遥”对得不太稳,“抱石”和“秋雨”一个是动宾一个是形容词加名词,其他都比较稳妥了。 P.S. 就对联的问题多说几句哈。也算做个简单科普—— 首先呢,对联讲究仄起平收,也就是上联最后一个字是仄声,下联最后一个字是平声。 再有,对联虽没有诗词那样严格的音韵要求,但基本还是要平仄相对。也就是如果上联某字为平声,下联对应的字就该是仄声。反之亦然。比如“一元复始,万象更新”,平仄就是:平平仄仄,仄仄平平。 如果是5个字、7个字的对联,一般会采用五言和七言古体诗的音韵,比如“忠厚传家久,诗书继世长”,平仄就是:仄仄平平仄,平平仄仄平。与五言律诗中的音韵是一样的。再比如“生意兴隆通四海,财源茂盛达三江”,音韵为:仄仄平平平仄仄,平平仄仄仄平平。这也是七律中的一种音韵格式。如果是7个字,平仄上有句话叫:一三五不论,二四六分明。简单说就是七言的第一第三第五个字平仄要求可以不那么严,可平可仄,但二四六处必须严格遵守——你看“忠厚传家久”,第一个字就是平声,第二字是仄声,但算是符合仄仄平平仄的音韵要求。 除了平仄音韵相对,对联中上下联的相应词语词性和意思也要对仗,古汉语中没有现代汉语那样严格的词性划分,就是实词和虚词两类,一般来说,实词就是名动形数量代,虚词就是副介连助叹。《红楼梦》里黛玉教香菱学诗,简单几句总结便是:“不过是起承转合,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,平声对仄声,虚的对实的,实的对虚的,若是果有了奇句,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。”这里黛玉所说的虚实,恐怕主要是指词语的意思,而不是词性。对联当中,上联和下联对应的词语,词性应当是一致的。也就是实词对实词,虚词对虚词。 比如红楼梦中有一联:身后有馀忘缩手,眼前无路想回头。身对眼,都是名词,都是人体的部位;后对前,都是方位名词;有对无,都是动词;有馀对无路,都是动宾结构;忘对想,不但都是动词,还都是关于心思的行为;缩手对回头,还是动宾结构,而且手和头还都是人体部位。所以这联对得十分严密! 比较优秀的对联,不但词性要相对,更进一步是要词的范畴都一致:比如数量词对数量词,颜色对颜色,植物对植物,人名对人名,典故对典故,谐音对谐音……比如“孙行者,祖冲之”,看起来简单,但三个字合起来都是人名;孙对祖,都是辈分;行对冲,都是人的行进状态;者对之,都是之乎者也的语气助词。堪称对得精妙。 说回“莫言路遥余秋雨”这个上联哈。它的平仄是:仄平仄平平平仄,音韵是很奇怪的。正确的平仄应该是:平平仄仄平平仄。假如变成“莫言残雪余秋雨”就顺多了——且不管意思的话。 此上联中,莫言,除了当人名,还可以拆成副词“莫”加动词“言”,有“不要说”或“不用说”的意思;路遥,当然是名词加形容词,指路途遥远;余秋雨,提问者表示是“遇到绵绵秋雨而感到惆怅”的意思,那就是余谐音“遇”。其实我觉得这样不好!本来余和遇就不是一个音调,一个平声一个仄声。何况这里“余”可以当动词讲,是“只剩下”的意思——古诗中有“渡头馀落日,墟里上孤烟”。余就是“馀”异体字。 所以你看,这个问题下的很多回答,包括高赞回答,都没搞明白或者遵循对联的基本要求。有些是平仄完全不对,有些是只对了人名对不上另一层词意,还有的则是三个名字没有形成一个整体的意象和诗意。 我用“废名庐隐谢冰心”来对“莫言路遥余秋雨”,当然并不完美。“名”和“冰”两个字平仄不协,应该用仄声字最好。此外,莫言的言是动词,而废名的名是名字的意思,名词,也对不上。但是呢,用三个现代文学中的作家对三个当代文学作家,而且意思能与上联有呼应,上下联可以形成一个完整的意境,自认也已经对得不容易了——如果是随便找个人名,可能还能写出恰当的下联,但要是从作家里找的话,恐怕很难找到与“莫言”能非常顺畅对仗,又有一定知名度的名字了。 P.S. 有人说高赞那个“百事可乐美年达”以及“有道知乎网易云”是无情对,其实根本不是!无情对的特点是:字句本身对仗非常严谨工整,但整个词语或整联则没有内容上的关联性。比如“张之洞”对“陶然亭”,张和陶都是姓氏,之和然都是语气助词,洞和亭都是建筑,但上联是著名人物,下联是北京一景,两者并无关联。反观前面提到的高赞回答,“百事”是名词,“莫言”是副词加动词的动词短语,两者词性和意思都对不上。如果不考虑必须是同一类事物,其实找个无情对来对是挺容易的,我花3分钟就想了一个—— 莫言路遥余秋雨 有道途胜借东风 其中,有道是app,途胜是汽车,借东风是京剧曲目。 转载自知乎,仅供分享,侵删。原作者:电子骑士
0条回复